带着新疆部学生游乌镇

作者:admin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0年03月08日

大年初三,带着一帮新疆部的学生赶往大名鼎鼎,号称“最后的枕水人家”的乌镇。到的时候,刚下过雪,屋顶的瓦片上、道路旁都还留有残雪。
       雪慢慢地消融,温度很低,尽管一直在走着,却发现双脚还是冻僵了,没感觉了。唯一的热源,或许是来自东大街上人挤人的场景吧。各色的旅行团,都在这天倾巢而出,挤占这条只有一个车道宽的“东大街”。两旁的店铺,大多都因是正月,关着门,唯有少许还开着,让学生可以把头探进去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。
       终于阳光出来了,让这冷意多少添加了点温暖的成分。每到一个景点,我便第一个冲到阳光下,沐浴这薄得如丝般的阳光。瓦片上的雪也开始下了,谁要不小心,便会受到雪水的袭击,顿时后背一阵冰凉。
       乌镇里面的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,因此也只能从木头雕刻的角度来欣赏这个地方的美,随意拍了张门口的木雕,很精致,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摆在博物馆里的雕床上的画。心里一直在琢磨,这帮见过大山大湖大沙漠的新疆孩子,来到江南,看见这样水乡,会有怎么样的想法。
       出了雕床博物馆,继续在东大街上人挤人,拉了几个掉队的男生,给他们拍了张合照。也算是到此一游了。
       由于乌镇是木质结构,当然,非常怕火灾。也是,人们便想出了将整条街分段,然后断与段之间用一道墙隔起来,于是,就有了“山墙”这样的东西,从功能上去讲,或许“防火墙”这个名称要来得确切许多。可见,“防火墙”这个名词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因子在里面。
       乌镇的一大特产就是蓝印花布,白色的成分是由石灰石和黄豆混合而成,石灰石具有着色的功效,黄豆可以增加黏着度。花纹印好之后晾晒一周,然后染色晾干,就呈现了漂亮的蓝印花布。而印花的蓝色染料,就是用蓝草的叶子制作而成。所谓蓝草,就是荀子说的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中的蓝,它的根就再熟悉不过了,就是可以治疗H1N1的板蓝根。
       路过晴耕雨读,追忆了一下黄磊和刘若英的《似水年华》,感叹同地异时带来的差距。那时,这个小镇的宁静和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而今,这样人挤人的场面,我实在是无法想象,这是同一个地方。
       下一个景点便是大名鼎鼎的茅盾故居。小小的破屋,却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,于是我便想起自己家楼下的朱自清故居,或许也是国家级的。茅盾故居里面人很多,就在外面等着,等里面的这拨人先走,我们才能进去,想拍一下牌匾,却惊讶地发现一滴下落的雪水抢了镜头。
       本想学生进去了解一下茅盾,却被里面的纪念品摊位吸引住了,久久驻留,不肯过去看看茅盾到底长啥样子。不过,也正常,设身处地地想想,我自己对茅盾也没啥特别感兴趣的,对他的作品也不是很喜欢,依旧还停留在文学常识的水平而已。
       离开茅盾故居,时间也差不多了,就在一个广场上自由活动,学生拿出早上发的干粮,吃午饭了。有些人也不喜欢这些干巴巴的东西,就去买街上的小吃了。我的相机被他们拿走拍到此一游照了。期间,有个其他旅行团的中年男子过来问我,你们是什么学校的,我说温州中学,然后他就掉了一句*话,说“你们学校外国学生真多。”顿时我好无语,学生就在旁边。他们打趣地说:“我们都成留学生了。”
       吃完午饭,回到广场准备撤离,拍了张集体照,学生们买了一些纪念品,有扇子,有玩偶,居然还有气球。买热木送了我一串糖葫芦,我便拿着到处转悠,最终还是吃掉了。
       走的时候差不多下午一点半了,戏台上突然出现了演员,只是我们不能停留,只能遗憾地从前面走过。不知道台上的演员看见台下的170号人纷纷离开,心理是怎么想的。
      从东大街过桥,走到西大街,然后出口,正好一圈,终于看到了所谓的“枕水人家”。挺原始的,不过挺厉害的,在这样一个浮华的世界,居然还有人过着如此朴素的生活,大多是老人,真是佩服他们的淡定。
      终于绕了出来,虽然差一点被挤到水中,但总算是平安。在小镇门口出也留念一张,然后戏谑地说了句“鸟镇”,乌镇游就此结束。

点击数: 【字体: 收藏 打印文章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
Baidu
map